close

下面這幾個段落,就從不拖延,以及聚焦正面開始吧!另外,推薦51,應該會很好玩!

32. 唱歌跳舞廳音樂 VS 忽視音樂
「如果我能經常享受大量音樂,應該就別無所求了。音樂能為身體注入力量,注入靈感,當沈醉於音樂之中,生活似乎變得輕鬆不費力。」 - George Eliot

33. 添加玩樂元素 VS 沉悶嚴肅
「別忘了玩樂的好處,使他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,這可能是獲得美滿人生最重要的要素。」 - Stuart Brown
我們生來就是要玩樂的,也是在玩樂中被孕育出來的。

34. 先改變自己 VS 只靠一張嘴
「想改變世界,就從改變自己做起」 - Mahatma Gandhi
想要創造持久的影響就必須以身作則,培養與展現我們想在他人身上看到的品行。
=>這句話說的正氣凜然,也許在小時候我還能相信,但現在的風氣,很難認為會有作用。

35. 讓他人認識真正的你 VS 只想獲得認同
「欲建立和增進親密關係,要讓真實的自己獲得瞭解,包括你與伴侶不喜歡的部分。」 - David Schnarch
藉由坦承自我恐懼、希望、幻想、夢想、缺點與長處,能使我們漸漸地向伴侶和我們本身揭露自己,就會愈來愈能讓自己獲得認識與瞭解,培養更深的親密度,享受更有意義、更熱情的關係。

36. 在熟悉中覓新 VS 枯燥乏味
「真正的發現之旅並不在於尋找新景色,而是有新眼界。」 - Marcel Proust
花點時間流新生活,有助於強化自我免疫系統,顯著提升快樂程度與活力,改善記毅力和創造力,對自己和他人變的更寬宏,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也將獲的改善。

37. 感受正面能量 VS 偏重理性思考
「我們想得太多,感覺得太少。」 - Charlie Chaplin

38. 誠信自重 VS 空口說白話
「說謊就是拋棄與毀滅身而為人的尊嚴。」 - Immanuel Kant

39. 瞭解能力與限制 VS 炫耀自大
「天賦是上天的恩賜,要謙遜。名聲是人們所給予的,要心存感激。自大是自己給的,要謹慎。」 - John Wooden
我們應該隨身帶著兩張紙,一張寫著「世界為我而造」,另張寫著「我不過是灰塵」,兩張紙結合起來,可幫助我們達到情緒平衡。

40. 關心外界變化 VS 聚焦分析自我
「有自信和自我尊重的人,並未明顯表現出對自己的重視,而較明顯令人覺得他們對自己缺乏關切。」 - David Shapiro
相較於一百年前,現在的人們更關切自己的心理健康,但所謂的關切可能造成不滿,因為我們對於快樂的著迷會導致不快樂。
我理解自省與關心自己的心理狀態確實重要,忽視自己的需求並不正確,但將心思轉移到他人身上或某個理想上,往往有助於達到更健康的平衡。

41. 過精神層面的生活 VS 貪戀虛浮
「任何時刻,你都可以做出選擇,可以選擇更靠近心靈,或是更疏遠它。」 - THICH NAHAT HANH
在辨識自己的價值觀後,列出清單隨身攜帶,提醒自己什麼是最重要的,然後盡全力去過與自我價值觀相符的生活。

42. 慷慨分享 VS 吝嗇小氣
「一支蠟燭可以點燃千萬支蠟燭,卻不會因此而縮短生命,就像快樂不會因為與他人分享而減少一般。」 - Siddhartha Gautama Buddha
快樂是無限的資源,不是大小固定的一塊餅,別人多得了,並無損於他人。透過我們的慷慨行為,可以得到無限心靈與情緒的珍貴寶藏。

43. 有目的的忍耐 VS 屈服應急
「將知識應用於物質世界的領域,進展相對較快;反觀將知識應用於修正自我習慣與慾望上,進展卻是相當緩慢。」 - Mihaly Csikszentmihalyi
無論是個人、人與人之間、組織等正面改變,任何改變過程都需要有相同的耐心,以及有意義與有目的的忍耐。

44. 在平凡中發現不凡 VS 單調乏味
「恆久不變的智慧特徵就是在平凡中看見神奇。」 - Ralph Waldo Emerson

45. 退一步冷靜 VS 憤怒中反應
「人人都能發怒,這很容易,但要在正確的時間點,為了正確目的,以正確的方式和適當程度,對正確的對象發怒,這可就不容易了。」 - Aristotle
每當感到火冒三丈時,我們得先退一步,或是數十到一百下,讓自己冷靜下來。

46. 做就對了 VS 拖拖拉拉
「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」 - 老子
拖延者心理壓力較高,免疫系統較弱,睡眠品質較差,因此也較不快樂。
克服拖延傾向最重要的方法:「五分鐘啟動」,「開始」去做你一直在拖延而不去做的事,不論有多麼不想做,不喜歡做。

47. 寬恕解開心結 VS 懷恨
「真正的寬恕不是事後才行動,而是時時刻刻都要抱持著的心態。」 - David Ridge
寬恕,在梵文中的意思是解開。當我們寬恕時,我們便解開一個情緒的結,使情緒系統通暢。
寬恕,讓生命旅程更輕鬆、更平靜、更快樂。

48. 積極從艱難中學習啟示 VS 逃避擺脫
「絕對不要白白浪費好危機。」 - Anne Harbison

49. 尋找優點 VS 讓別人激怒你
「諒解之於人,猶如太陽之於植物。」 - Frank Iversen
令我們生氣的事情,往往反映出我們不喜歡自己的一些事。

50. 稱許與讚美 VS 忽視他人的好
「一句真誠的讚美,能讓我陶醉兩個月。」 - Mark Twain

51. 當個正面觀者 VS 吹毛求疵
「在每個處境中尋找正面的事物。情緒有九五%取決於你如何對自己詮釋所遭遇的事件。」 - Brian Tracy
請你描述生命中的一些事件,首先聚焦於負面,接著改而聚焦於正面、有益之處。
=>不禁想到上帝關了一扇門,卻開了另一扇窗。凡是一體兩面,轉機就是契機。這感覺會是有趣的實驗,一定要玩!

52. 以同理心傾聽 VS 貿然建議
「知識可使你言之有物,但說到傾聽,就得靠智慧了。」 - Oliver Wendell Holmes

53. 接受無法掌握的事實 VS 只看結果
「有旅程目的地是件好事,但最重要選的還是旅程本身。」 - Ursula K. Le Guin
設定什麼目標為目標投注努力,都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事。但成功與否,很有可能會超過自己所能掌握的程度。

54. 相信痛苦是暫時的 VS 難以平復
「不論發生什麼,他也會成為過去。」 - Ella Wheeler Wilcox
當我們選擇相信痛苦感受只是顫時的,就會讓情緒順其自然,既然會自然產生,也就會自然消退。

55. 有意識的行動 VS 啟動自動駕駛模式
「我主在自己的命運,也掌控自己的靈魂。」 - William Ernest Henley
當我以自己的慣用方式回應每件事時,就等於放棄讓自己有更正面,更美好體驗的可能性。其實應該先往後站一步,思考該如何處理情況,必須有意識地、深思熟慮地掌控與行動,為自己和周遭人創造更美好的體驗。

56. 添加快樂提升劑 VS 延後享樂
「享樂並非奢侈品,而是深切的心理需求。」 - Nathaniel Branden
我能明顯感受到幸福感增加,並非來自生活中的大轉變,而是來自於我所注入的「快樂提升劑」,也就是用來振奮心情的小活動,是讓我繼續有拼勁、熱情工作與生活所需要的燃料。

57. 從失敗中學習 VS 怕犯錯不嘗試
「想提高成功率,就把失敗率增差一倍吧。」 - Thomas Watson 
歷史上最成功的人,也正好是失敗次數最多的人,這並不是巧合。不論有什麼領域,有傑出成就的人瞭解失敗並不是絆腳石,而是通往成功的墊腳石。
為了學習而不怕失敗,或因害怕失敗而失去學習機會。

58. 尊重親近的人 VS 嚴格批評
「尊重是愛的便衣。」 - Frankie Byrne
別專注於握們所愛之人的不完美與弱點,放大眼睛去看他們令我們仰慕、欣賞的特質,用愛與尊重對待他們,他們值得我們的愛與尊重。

59. 保持獨立自主 VS 一味順從
「順從的回報是人人喜歡你,但你自己除外。」 - Rita Mae Brown
首先認知到別人的看法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,試著去瞭解和評估與我觀點不同的看法;接著,選擇去做我相信對的事,不管會否令我所尊重的人讚美或批評。
無論你怎麼做,總是會有人不認同。所以別擔心別人的意見,做你認為該做而又正確的事。

60. 認真看待與瞭解他人 VS 只做工具性思考
「愛的反面不是恨,而是漠不關心。」 - Elie Wiesel

61. 積極接受情緒 VS 不假思索反應
「奇怪的是,在接受真實的自己之後,才能開始改變。」 - Carl Rogers
接受自我情緒未必代表喜歡每個感受,而是讓自己充分感受每種情緒。

62. 靜觀生活暴風雨 VS 執著奮戰
「正念(mindfulness)是指單看事情的本來面貌,不試圖改變它們。重點在於消除我們對煩擾情緒得反應,只是要小心別去抵制情緒本身。」 - Tara Bennett-Goleman
應付痛苦的情緒時,保持純粹觀察的態度會特別有益。
我們往往在停下來、往後站一步時,才能看清楚整場暴風雨。有時什麼都不做,只要放手,困難便會過去,問題也會瓦解。

63. 補充能量 VS 低能量運轉
「高效能表現的真正敵人並非壓力,而是在於缺乏有條不紊得復元。」 - Jim Loeher/Tony Schwartz
我們在展現不同於天性的行為,以及在消耗情緒精力之後,都需要找恢復活力的最佳時機修復自己。

64. 表達內心感受 VS 壓抑隱藏
「壓抑自己的想法、感受與行為,可能導致我們生病。」 - James Pennebaker
當我們不在緊緊抓住堅強的偽裝時,生活就會變的更豐富輕鬆,也更活潑愉快。
光是表達情緒就足以消除身體症狀,並且減輕負面情緒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vanilla 的頭像
    vanilla

    ★ Little Sunshine's Wonderland ★

    vani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